三山会馆

Images

三山会馆,上海

东邻南浦大桥,西近南车站路的三山会馆古建筑,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沪上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会馆建筑。当时占地面积仅1000平方  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由旅沪福建水果商人集资兴建。它因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此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而闻名,成为党的诞生地重要的红色遗迹。2010年,为了迎接世博会,三山会馆扩建新馆。现在老馆与新馆共占地面积3897平方米,新老建筑融为一体,相映生辉。

三山是福建省城福州的别称。旧《福州志》记载:“城中三山:东南曰干山;西南曰乌石山,一曰道山;北曰越王山,一曰闽山。”三山会馆原是福建商人用来讨论商务和祭祀“天后”的地方,供奉天后娘娘,以祈求天后“时显灵异,护庇海舟”。

会馆老建筑雕梁画栋,殿宇高大,别致秀丽,富有福建特色。会馆大殿中央原来供奉一尊湄州天后神女像,入门处的门额上方刻有“天后宫”的字样和图案。天后女神在福建一带民间亦称之为妈祖。与大殿遥相对应的古戏台两边建有观楼。戏台中央顶上有覆盂形的藻井,全木质结构,四周雕有上海老城墙城门的模型,设计科学,台上演戏时能起到扩大音效的作用。古戏台前的两根青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副:“集古今大观,时事虽异;得管弦乐趣,情文相生。” 字字铁划银钩。古戏台的藻井与四周的“鱼尾龙”均为初建时贴的金,至今仍保存完好。

南面进门围墙为一青砖雕刻照壁,临一天井。坐北朝南巍然立起一座红砖建造的高大门楼宅第建筑。门框砌青石,上方嵌以横形巨石,上阴刻“三山会馆”4字。在门两边墙基上垒着大型方石,石上有精美的浮雕,古朴清雅,极含装饰意味。

三山会馆古建筑曾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南市总部。为了响应北伐,推翻军阀政府在上海的反动统治,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  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举行了三次起义。前两次工人武装起义,由于条件不成熟和缺乏经验而失败。为准备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区委联席会议决定,建立了由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周恩来、汪寿华等参加的中央特别委员会,作为武装起义的最高机关。周恩来被委派担任特别军委负责人和武装起义总指挥。1927年3月20日,北伐军进至上海近郊龙华。中央特委当机立断,21日及时发动上海工人总同盟罢工,并随即转为武装起义。起义开始后,三山会馆成为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南市总部,南市起义的指挥中心,王若飞任南市起义的总指挥。周恩来曾到此指导工作, 慰问纠察队员。

由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经过思想、组织、军事等诸方面的充分准备,上海工人与军阀部队浴血奋战30个小时后,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区,取得了胜利。随后,上海工商学各界举行市民代表大会,成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由民众在大城市建立的革命政权。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谱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工运史光辉的篇章。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显现的上海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已融入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三山会馆作为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唯一保存完好的重要遗址,在如今的古建筑内设有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史料展。展览以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和文献史料,详细回顾了三次武装起义的全过程,值得铭记。

1957年12月22日,周恩来总理来到上海,接见参加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的老同志,回忆当年情景时,他满怀深情地说:“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3位同志也是领导者,他们都牺牲了。还有王若飞同志,他当时是指挥南市暴动的,后来也牺牲了。他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4月8日飞机上遇难牺牲的。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王若飞,这些都是领导同志,都先后牺牲了……这些同志为上海工人阶级立下了光荣的传统,他们替我们开了路,值得我们纪念。”1999年,王若飞塑像在三山会馆落成。

1959年,三山会馆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因辟通中山南路环  路,为了保护这座处于中山南路慢车道、人行道上的革命遗址和历史古迹,时任上海市长汪道涵等领导作出决定,动迁附近的工厂和居民,将三山会馆就近移建,南移30米。1989年9月26日移建竣工,并对外免费开放。2005年这里被命名为上海市红色旅游基地,200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