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查饭店— 守望浦江的明珠

Images

礼查饭店

      在外滩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中,位于今黄浦路15号的一幢略显老旧的灰色调建筑并不显眼,却铭刻着西方文明进入上海的点滴印迹——1882年,这里亮起了中国第一盏电灯;1901年,这里接通了中国第一部电话;1908年,这里放  映了第一部西方半有声露天电影……它就是当年十里洋场上资格最老的西式旅馆——礼查饭店。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英国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在苏州河口以  北建造了一座两层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砖木结构旅馆,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阿斯脱”饭店。旅馆除设客房外,还有弹子房、酒吧、舞厅及扑克室,楼下大厅常有歌舞、戏剧等演出,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西商饭店。

      1856年,今外白渡桥前身威尔斯木桥建成后,旅馆生意渐好,下榻于此的外国旅客也不断增多。19世纪60年代,英国人史密斯(Henry W. Smith)将旅馆买下。1872年5月18日《申报》刊登的《沪北竹枝词》中,就有“牛酥羊酪作常餐,卷饼包麰日曝干。留行中华佳客到,快呼捧上水晶盘。银刀锋利割鲜来,脯脍纷罗盛宴排。传语新厨添大菜,当筵一割已推开”。从中可见当时礼查饭店觥筹交错、热闹非凡的场景。

      1906年,在开张半个多世纪后,恰逢外白渡桥改建为钢桥。以此为契机, 礼查饭店在原址东北方向几十米处重建。新建的礼查饭店是一幢由通和洋行设计的五层砖木结构英国式建筑(即今金山大楼),立面采用拱券窗、坡屋面的简洁设计,装饰较少,各层楼面与平面轴线交点均有做工精致的八角形马钉来加强砖墙与木结构的联系。

两年后,礼查饭店又在该楼南侧建造新楼,由新瑞和洋行设计,周瑞记营造厂承建,历时两年竣工。礼查饭店二期是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采用纵、横三段式处理手法。各层窗框分别采用半圆拱、弧形拱或平框。正立面中央主入口处装有铁架大雨篷,其上部三、四层设贯通的塔司干柱式。五层窗框上装饰着3个大弧形拱券,六层为阁楼层,有老虎窗和气窗。西南转角处屋顶上建塔楼一座。整个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大,故室内自然采光较差。建成后, 饭店设客房200多套。另设有吸烟室、弹子房、舞场、扑克室、酒吧间等,专为外国人服务。

      1917年,礼查饭店又由西班牙建筑师阿贝拉多·拉富恩特(Abelardo Lafuente)设计,对室内重新翻修,修建了舞厅与宴会厅。1922年至1923年,  又将客房全面装修,成为标准的英国式旅馆,并再次改建底层舞厅。改建后的舞厅颜色明丽、风格古典,成为足可容纳500人的摩登舞厅(现著名的“孔雀厅”)。舞厅以弧形内弯顶的半透明彩色玻璃连接四周护壁,阳光透过一只开屏孔雀尾巴的图案投射进来,令大厅内充满柔和的光线。由弯曲细木纵向排列拼接而成的弧状地板完全由手工打造,拥有更好的弹性和支撑性,能供舞者长时间的舞蹈。12根保存完好的大理石罗马立柱分布在四周与楼上包厢的扶栏上。独特的设计使得礼查饭店至今因孔雀厅而让人啧啧称奇、津津乐道。

改建后的礼查饭店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东亚最豪华的饭店之一,吸引了诸多名流政要。喜剧大师卓别林于1931年首次入住礼查饭店。1936年他刚拍完《摩  登时代》,与新婚夫人一起蜜月旅行,途经上海时,再度入住礼查饭店。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曾于1920年、1922年下榻于此。而今,  这些名人住过的客房经过改造都被保留了下来,甚至据称当年爱翁在客房中抽烟斗留在地板上的烫痕都有迹可循。昔人已如鸿雁去,此地空余旧时痕。人们宁愿信其有,是因为珍惜这些世界名人与上海之间短暂的缘分。

      这一中外名流欢聚的场所在1959年由市房管部门接管,易名为浦江饭店, 专门接待外国客人和华侨。百年的风雨让浦江饭店如耄耋老者一般,逐渐跟不上城市飞速发展的步伐,显得破败不堪。浦江饭店因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在面临拆除的命运中幸存。2002年,按修旧如旧的方案进行整体改造,使得浦江饭店的每一处都尽可能保留了历史的原貌。

      在浦江饭店的底楼,至今还有一个房间,完全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宽敞通透的房间、英式的壁炉、充满英国风情的雕饰,传说中富家使用的铅玻璃依然如故。透过铅玻璃,苍茫浦江之上,白鸥翻飞依旧,极具穿透力的汽笛声仿佛将人们的思绪牵拉回了过去,恍惚中引起我们对一个世纪前往事的无边遐想。